2010年9月底,东北地区首条地铁线路——沈阳地铁一号线正式通车,标志着沈阳这个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正式迈入“地铁时代”,成为我国第七个开通地铁的城市。
如今,沈阳地铁二号线也已建成通车。随着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沈阳地铁的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有效降低列车在运行中治安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建立有效的地铁运行的综合安放系统来增强在公共场所反恐、治安能力及提高地铁运营服务水平已是沈阳地铁的当务之急。
视频监控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和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控制中心的调度员、各车站值班员、列车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旅客疏导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视觉信息。
作为领先的视讯专家,苏州科达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推出首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网络视频监控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利用其在视讯行业深厚的技术积累,瞄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直接切入监控技术前沿,迅速发展成为网络视频监控领域领导厂商。如今,科达为沈阳地铁装上了“聪明大脑”,凭借其在视频监控方面的雄厚实力为沈阳地铁“保驾护航”。
科达助力老工业基地
沈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可是对于科达来说并不陌生。之前科达曾与沈阳公安、沈阳万人职教园、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门就网络视频监控展开过密切合作,此次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相中科达正是看中其在业内的良好口碑及出色的监控能力。
企业的发展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与优质的管理服务,行业的进步依赖企业的规范化竞争。技术是根本,服务是保障,要想拥有市场话语权,必须做好基本功。科达自始至终坚持以技术为基础,以服务为后盾,已经走出一条坚实而稳健的发展道路。
2004年,科达推出了首套网络监控管理平台以及相关解决方案。2006、2007年,科达又相继推出运营级、行业级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网络监控的可靠性、开放性以及可管理性。
目前,科达在网络视频监控方面已经积累丰富的研发与实施经验,推出了包括平安城市、监狱、金融、教育、医疗、政府等一系列针对性的行业监控解决方案,并率先实现了综合安防管理、多系统联动、图像整合、智能、无线等一系列应用功能在行业监控系统中的集成,可以为各类行业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综合安防整体解决方案。
多级联网成架构
沈阳地铁历经七年的建设,现已成功开通并运营一号线、二号线。与此同时,一、二号延伸线稳步推进建设中,其中四号、十号、九号三条地铁线已上报国家,并于今年6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如此,沈阳市计划每年启动一条,预计于2018年全部建成通车。这样含一、二号线延伸线在内,沈阳地铁运营里程将增至约200公里。
据悉,由沈阳张士开发区到抚顺的地铁一号线是沈阳乃至东北启动建设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站内乘客人数多、交通流量大,为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沈阳地铁联合科达合作建设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覆盖了21个车站,依靠科技手段实行全面监控,提高地铁日常运营的安全性。
规划总长为57.8公里的沈阳地铁二号线,同样存在站内乘客人数多、交通流量大、仅靠巡视很难及时有效发现异常情况的问题。为实现全可视化的管理和监控,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沈阳地铁管理部门再次选择了科达部署其视频监控系统,覆盖二号线19个车站,实现对地铁可靠稳定的可视化监控。
目前,沈阳地铁一号线21个车站,二号线19个车站均配置KDM2801视频监控平台作为三级管理平台,在中心机房设立2台KDM2801作为二级监控平台,另外设立1台KDM2801作为一级平台,从而形成三级管理平台,从硬件建设的架构上更加贴近地铁的实际管理架构。
在沈阳地铁的控制中心,配置科达的KDM行业级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有车站的数字录像系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用户登录认证、码流交换、系统管理,还可以实现系统管理和录像功能,同时对车站录像系统录像的备份。
借助这种多级架构的建设模式,沈阳地铁的监控中心可直观方便的调取前端数千监控点的图像,这些图像资源不仅为地铁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提供视频依据,也可在突发情况发生时作为多部门联动及事后取证的重要凭证。
存储备份不含糊
录像作为事后查证的重要资料,是地铁安防监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海量存储,并能便捷的进行查询和点播回放。沈阳地铁的视频监控系统,配置了科达数字录像管理系统,对全线所有录像进行统一管理,满足地铁监控录像大容量、安全可靠存储以及灵活调用的需求。
通过在各车站公安通信设备室配置科达监控平台和IP磁盘阵列,对前端采集的所有视频图像和报警录像进行本地存储;在地铁公安分局,配置科达录像管理系统平台软件,对沿线所有车站的录像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各车站上传的录像文件进行集中备份存储,有效保证了录像文件的完整、可靠存储。存储的录像可本地回放或远程回放,录像可按照时间、日期范围、站名和摄像机位置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检索,并可单路或多路组合选择点播回放,回放时可进行暂停、停止、快进、倒退、声音调节及拖拉播放等操作,非常灵活方便。
此外,由于地铁行业的特殊性,对存储的要求极高,所以只能使用IPSAN来进行录像的存储。而沈阳地铁在存储设备与监控设备方面分别由不同厂商来提供的,这就对设备的兼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点上科达产品做的非常的好,可以与不同厂商产品互为兼容。
以沈阳地铁一号线为例,其KDM201单台能接入28(插板式共有7个插槽)个监控点,每个车站选择2台KDM201(每台设备插6块4路编码板),均放置于公安通信设备室内。另外配置一台KDM2801管理平台对KDM201进行管理以及与IPSAN连接。按照每个监控点连续存储15天来计算,IPSAN需要安装16块1T硬盘即可满足存储的需求。
用户权限设分级
据了解,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一般分为专用视频监控系统和公安视频监控系统两部分。其中专用视频监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运营指挥服务,在突发情况下作为防灾抢险的重要手段;而公安视频监控系统是一个维护日常治安并且处理突发犯罪的监控系统。
这一方面,沈阳地铁借助科达配备的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行、监测客流情况,提高行车指挥透明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将在地铁运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全网统一授权,公安部门也可借助科达监控来远程调阅实时图像,实现互联、互通、互控、共享平台的功能。完善地铁图像信息应急保障机制,提升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和反恐怖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沈阳市各级公安机关和领导决策、指挥调度、调查取证等多种后台应用提供及时、可靠的监控图像信息,服务实战。另外中心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利用它监视列车运行。当车站发生灾情时,视频监控系统可作为防灾调度员指挥抢险的指挥工具。
基于此,掌管沈阳地铁的用户主要有站内管理员、站内公安派出所人员、地铁公司管理员、公安分局人员等,所以在设备的控制权限及动点摄像机的控制权限操作中非常的复杂,并且存在交叉。科达想起所想,担其所忧,在监控产品上提供了较全面的管理权限设置机制,保证了控制权限的合理设置。在用户权限上设立了不同分级,这也是沈阳地铁在一号线部署科达监控产品后,二号线依旧使用科达产品的不二理由。
系统稳定保平安
针对地铁交通人流量大、线路长、范围广、运营时间长,仅靠人力巡视很难及时、有效的发现异常或威胁事件的情况,科达为沈阳地铁配置的该系统通过在车站各出入口、售票处、银行、电梯、候车站台等地点部署监控点,及时记录和掌握各站点的物流、人流情况,帮助安保人员有效避免或高效处理有威胁或突发性的事件。
沈阳地铁的整个运营过程也是在工作人员24小时的监控之中。在位于沈阳市张士开发区的沈阳地铁运营指挥控制中心里,54块80寸的显示屏组成了一整块大型显示器,正是在这块巨大的显示器上,工作人员将对沈阳地铁一、二号线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在这块巨大的监控显示器上,能够看到地铁线路的运行情况,画面可以进行任意缩放,不但能够看到各个车站的画面,还可以看见列车的位置。而一旦当隧道内出现任何事故,画面都会立刻弹出,方便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要做到实时监控,不得不考虑到地铁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如列车经过的震动。在这方面要求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十分突出。由于科达的监控产品使用了嵌入式架构,所以在安全性及稳定性方面较其他厂商的优势较为明显。
作为网络化监控的核心部分,科达行业监控管理平台采用嵌入式硬件设计,与基于PC或服务器的软件平台相比,一方面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和黑客攻击,一方面具备更强的可靠性,可7×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同时易用性更好,开机即用,无需维护,从而有效保证了沈阳地铁的运行。
智能监控谋未来
现代化的地铁运营管理要求自动化系统能提供一个可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将多个相似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层,集合成一个统一的监控系统平台,实现了各集成和互联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综合监视与操作,从而成为目前地铁建设的主流趋势之一。
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工业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向信息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综合监控不是地铁行业独有和独创的系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系统,是现代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然。基于此,科达推出的沈阳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是其促进沈阳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监控水平、防灾能力及管理水平的需要。
尽管当前的综合监控系统解决了信息的整合问题,但没有考虑信息挖掘和功能挖掘、一体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信息挖掘和功能挖掘将为优化运营和管理、节能降耗提供更多的数字依据。同时,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将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行为分析技术、形体特征分析技术和视频分区捕捉技术等,给地铁监控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综合监控系统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地铁、轻轨工程中成功应用。北美、欧洲、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有几十条数百公里的轨道交通应用了综合监管系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科达,再次走在时代的前沿,启动了面向下一代智能地铁监控技术的研究,从而全面开启智能轨道交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