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50多万人次。 本报见习记者 赵金健摄
天寒地冻,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大多喜欢放弃“地上”钻入“地底”,温暖快捷的地铁成为出行的首选。但在早晚高峰时段,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车厢里人满为患,不少乘客会因为挤不上去而不得不再等一趟车。
昨日,关于沈阳地铁冬季车隔时间缩短、车站设施完善等问题,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多位代表提出7项有关交通方面的建议,其中3项提到关于地铁车隔时间、线路设置、车站周边设施的问题。
现状:早晚高峰靠推才上得去
家住于洪广场的韩女士在三好街上班,每天都要往返于地铁一二号线,一般她都会在早上7时40分准时到达青年大街站,转换二号线,每次车门刚一打开,她都会立即冲出去上楼抢占有利位置。因为如果跑得慢了或者下车时被挤在后面,在二号线列车到来时,就很可能无法上车,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
“很多人开玩笑称自己是被推上地铁的。”沈阳市人大代表、辽宁虹洋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虹在进行调研和听取市民反映后指出,据地铁运营分公司提供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沈阳地铁日均客运量为53.3万人次,其中一号线34.2万人次,二号线19.1万人次。有时一天的客流量还会达到60万人次。
建议:车隔时间缩短为4分钟
杨虹代表在对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车隔时间进行实地测试后发现,目前地铁一号线的工作日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为6分钟,周末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为7分钟;二号线的工作日高峰时段以及双休日高峰时段行车间隔均为8分钟。
“虽然地铁的车隔时间较刚开通时有所减少,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杨虹表示,冬季市民之所以更多选择地铁出行,就是因为地铁内温暖、速度快,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客流激增的情况。如果早晚高峰时段因车隔时间的问题,影响广大乘客及时乘车,就容易出现一趟车上不去再等下一趟的情况,这样反而多花费出行时间。
因此杨虹和多位代表建议,交通部门在对客流量进行科学分析,并结合地铁设备自身运力情况,应该适当地对车隔时间进行缩短,早晚高峰车隔时间应该设置在4分钟左右。
现状:10万人居住交通运力不足
地铁相比于公交,最大的优点在于运力大和规划线路较长,但如果在线路设计时没有考虑未来区域发展的情况,就容易造成线路过短而成为“短线地铁”。
经人大代表走访调查,沈阳市北二环及西江街周边新建多个楼盘,其中包括万科四季花城、601所社区、刑警学院家属区、北美家园、中海城等近20个小区,居住约10万人,人群较为集中。荷兰村内中海城也即将成为沈阳未来超大型社区。
该区域的沈阳公交系统目前可以覆盖的线路较少,运力极为不足。而沈阳市规划建设的沈阳地铁9号线,北起怒江公园,距离北二环5站地,距离这一片居民区还有较远距离。
建议:9号线应向北延长两站
沈阳市人大代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褚晓文认为,地铁站在设计的时候应该经过充分调研,对于人口和单位集中的地区应该进行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在目前沈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
褚晓文代表建议,请市有关部门能够以人为本,从方便市民出行的角度出发,将地铁9号线向北延长两站至中海城(原荷兰村),以解决北二环附近广大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难的问题。
现状:地铁交通尚不发达
沈阳市的地铁交通尚不发达,目前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线两条线,要想满足市民的乘坐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只单靠这两条线的换乘还达不到大面积地铁覆盖,有很多地方地铁换乘其它公交要走很远。
除此之外,在奥体中心、三台子等主要交通枢纽站点,因为现有的公交车数量较少、较为分散、车隔时间较长,但周边又存在大学城、居民区、新建住宅等公交线路未覆盖的区域,因此也就自然造成了出租车并客、黑车拉活等违规交通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建议:以地铁站为中心建交通网
沈阳市人大代表、沈阳红药集团董事长赵喆表示,要想弥补这些不足,就要建立以地铁站为中心的立体交通网络。
结合地铁站点周边的街路通行状况、客流量,对周边的交通环境和市民出行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在适合的区域和站点引入其它形式的公交线路,并与地铁站形成交叉网络。让市民在地铁和公交之间“零换乘”,这样不仅更方便快捷,而且达到尽可能大的覆盖效能,让公共交通的优势更加明显。
现状:地铁口停车成难题
随着沈阳市地铁运营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乘地铁出行或上下班,并且有很多人采取驾车和乘坐地铁相结合的方式,即把自驾车辆停在地铁口附近,然后乘坐地铁。这样就在某种意义上既缓解了交通拥堵又起到环保效能,这是一种应大力提倡的交通方式。
目前沈阳市地铁口周边的停车场还不够完善,很多停车场都是在临时的空地上乱停乱放,且没有相应的管理。“每天早上我都把车停在三台子地铁站口,因为很多时候尤其是周末这里的停车位不够,我只能把车停在附近的小区内。”市民张先生曾向代表反映。
建议:地铁口多建免费停车场
沈阳市人大代表、沈阳红药集团董事长赵喆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地铁口周边的区域规划,在有条件、车流量较大的地铁口周边尽量建立免费或限时停车场,并应有相应的管理。“即便不免费或者设定免费时限,这样的停车场也能解决无处停车或周边乱停违停的情况,这样既方便出行、节能减排,又能缓解市民出行的难题。”
本报记者 王晓波 谢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