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接一场的降雪中,沈阳的环卫工人成为最耀眼的群体。本报记者近日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当两名环卫工人拎着铁锹乘坐162路公交车准备赶到下一个除雪地点时,车上的乘客纷纷起身为他们让座。乘客表示,环卫工人是雪天最辛苦的人,大家理应体谅他们的辛苦。
完全是素不相识,完全是偶然相遇,但正因为自自然然,正因为从心而发,公交车上这温暖的一幕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曾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公交车上的座位不体现尊贵,却常常体现乘客的尊严和对他人的尊重。正因为如此,对座位的争与让,时常从公交车上的偶发事件转化为媒体上的新闻事件,乃至众议的焦点:拿钱逼女孩让座者有之,因为不让座被打耳光者有之,拒不让座还骂人者也有之。从北京曾推出“有奖让座”,到杭州曾设立“公交让座日”,再到郑州曾规定“对不给特殊乘客让座者予以拒载”,许多城市都将公交乘客让座与否作为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
而发生在沈阳公交车上的让座一幕,乘客们释放的是对环卫工人不辞辛劳的关爱、对他们造福市民的感恩以及对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尊重。
一场场降雪后,环卫工人对保障交通畅通、城市如常运转的作用更为明显,让人们意识到,在科技装备越发发达的现代社会,普通劳动者勤劳的双手仍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基础动力之一。可以说,给环卫工人让座发生于雪后,让座的心理动因却始于平时的积累。
社会的发育越成熟、市场经济越深入,普通劳动者就越应受到尊重。今年1月,香港大学将荣誉院士的头衔授予该校82岁的宿舍管理员袁苏妹,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而是因为她40余年如一日,为香港大学的学生做饭、扫地,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用生命影响着香港大学一代代学生的成长。今年8月,榆林市在卧云山植物园为朱序弼的铜像揭幕,朱序弼老人获此殊荣,缘于目前卧云山植物园所栽植的2055种林木花草均为他亲手收集、引进、培育和驯化,是他以半个多世纪的平凡劳作累积而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运转的助推器,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不可或缺又相互支撑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和善待普通劳动者,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的城市,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