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街地铁站,未来是沈阳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之间惟一的换乘站,尽管二号线还在修建中,但是在这里,你已经可以感受到这儿已经为二号线做好了准备。
采访那天,地铁到了青年大街站,一个也许是来自外地的女孩忽然跟旁边的妈妈说,“这站是换乘站,我们赶紧转二号线去中街吧。”说完这句,娘俩儿立刻就准备下车。这可笑坏了周围的人们,有人连忙拉住她们,跟她们说:第一,二号线还没修好,现在没法换乘;第二,去中街也不用换乘二号线,继续坐下去就好了。
随着一号线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好多人在期待二号线的开通,因为二号线大体是依附青年大街的线路横跨南北,这也让青年大街承载了更多的期待。
从无名土路到青年大街
青年大街站在青年大街和十一纬路路口处,由一号站和二号站叠成。作为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站,起到了合纵连横的作用,有人说她是沈阳地铁的心脏,于是,这周边也成了更多人关注的中心。
从青年大街站走出地面,青年大街上呼啸而过的车流已经近在眼前了。如今的青年大街,外号叫金廊,掩不住的一身流光溢彩的气息,路两侧的工地越来越多,楼越来越高,路面上的车也越来越快。
青年大街被誉为是沈阳的中轴核心,不过才仅仅是近些年的事而已,更早些时候,这里并非这个样子。在这条南至浑河、北到北陵的区域中,最早是并没有这样一条路存在的,目前所知的仅仅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小西路到滨河路之间的区域,遍布着臭水沟和荒地平房,而那时候的滨河路以南是条土路,通往浑河。
后来,清政府在沈阳城以西,开辟了供外国商人经商的奉天商埠地,并修建道路。1921年,政府将商埠地界内的道路,以“经”和“纬”命名进行规划和扩建,于是在第二年,出现了南一经街和北一经街,附近的区域才渐渐鲜明。
1957年,正式意义上的青年大街开始修建,南起浑河桥,北至市政府,不过当时还没有这么完整的规划,仅仅是从滨河路以南的一条无名土路定名为“青年大街”开始的。后来逐段贯通,才有了市府大路到浑河桥全段正式定名的“青年大街”。当青年大街北部与北陵大街相连后,青年大街终于有了金廊的基础。
一路是目不暇接的现代气息
其后许多年,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对青年大街进行拓宽、整修、翻建,又在文化路与青年大街交叉口,兴建了文化路立交桥,为四层全互通立交桥,青年大街代替中街方城成为城市核心,也一时间风光无限。
经过后期的修建及不断完善,青年大街已经成为沈城的形象街,沿线绿树成荫,道路宽阔。特别是从桃仙机场直接过来的外地人,几乎都会为路两侧所惊叹,高档酒店、大型商场、沈阳科学宫、电视台、气象台、展览馆以及青年公园、图书城、电视塔、市府广场……这一路走下来,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现代气息,更何况如今还多了地铁。
青年大街如同一个中枢系统,输送着来往的过客。于是,青年大街两侧的土地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普通的沈阳市民是很难居住在这条沿线的。这里更加成了人们匆匆经过的线路,在地铁二号线开通之前,挤满人的公交车见证着人们的脚步匆匆。
曾经,为了分流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上世纪90年代青年大街便有了几座平台桥,分别位于青年大街与中山路、十一纬路、十三纬路路口,在那个以立交桥作为现代化和城市发展标志的时代,这成为当时青年大街的美丽商标。
不过,老百姓对平台桥有更形象的称呼“新加坡”,青年公园的一位大爷跟记者回忆说,“开始还挺好看的,但是后来就不行了,车越来越多啊,一到那桥口就堵车。”平台桥成为阻碍道路拓宽和规划改造的瓶颈,在随后的几年中,几座平台桥又陆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从地上到地下,注定了繁华
如今的青年大街,早已负担起沈阳南北大动脉的角色,一路与小西路、中山路、大西路、十一纬路、热闹路、十三纬路、西滨河路、文艺路、文化路等主要干道相交,北端通过市府广场与北京街相交,南端连接沈丹路、沈丹高速公路,并通往桃仙国际机场,是城区南北主干道之一,也是连接南部和连接郊区的交通要道和城市出口。
如果从北段连接的北陵大街出发,似乎便成就了一条跨越古今之旅,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北陵开始,一路向南,一路繁华,目不暇接。
不过,青年大街自身的心脏又在哪里呢?
以前这个答案是难以确定的,也许在宽阔的市府广场,也许在繁忙的文化路立交桥,又或许在宜人的青年公园以及彩电塔……不过,以后,地铁一二号线的交叉路口,恐怕有谁也无法比拟的地下优势,足以让这里成为青年大街的心脏吧。
只不过,正是因为这里的经济味道和高速运转,才注定了大多数人以后都只能在这里转车,曾经住在这里的斗母宫社区,如今还是一片工地,周围更多的工地前赴后继。一位曾经居住在斗母宫社区的阿姨告诉说,她还是很想时常回去看看,可是变化太大、物是人非,她说金廊每天都在改变,自己老了,跟不上它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