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安
未来某天的沈阳街头,年近九旬的“摩电车”沿着岁月的铁轨叮叮当当地驶来,与现代化的有轨电车在夕阳里邂逅,然后擦肩而过……那会是怎样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可惜,因为我们的故意舍弃,我们的城市不会再有这样的镜头。
1925年,沈阳有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1958年,沈阳有了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1974年,沈阳大规模拆除“落后”的有轨电车,全部改换成无轨电车。
1998年,一起5死2伤的电车事故成了无轨电车退出沈阳历史舞台的导火索,尽管当时“保留一两条无轨电车线路作为城市发展见证”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电车时代终于寿终正寝。
2011年12月1日,投资达40亿元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在沈阳浑南新区正式拉开序幕,新有轨电车将于2013年6月份正式运营。建成后,沈阳将成为中国有轨电车线路最长的城市。
我们始终拥有值得憧憬的未来,但却常常因一时冲动而亲手毁掉足以为傲的历史,于是,两段有轨电车交集的历史图景不再有。
在无轨、有轨电车全军覆没的日子里,我们创造了更多财富,打造了现代化城市,发明了高速而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但是,当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还有挥之不去的城市病和PM2.5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猛然间意识到,焦急向前的我们,亲手抹掉了电车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却忽略了它的实用、便捷、环保、节能……
直到如今,我们才急迫地意识到:要治理污染、要尊重历史、要保留文化……我们似乎习惯了等到失去时才从别人的提醒里读懂宝贵。
从无轨到有轨,再从有轨到无轨,再从无轨到有轨,我们的发展不断选择方向。我们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都曾经走在时代的前面,我们的电车甚至出口到很多国家,但是,这一次,我们从排头兵变成了潮流的追随者——追随着伦敦、巴黎、雅典……追随着60多个国家240多个城市的有轨电车脚步。
有遗憾,但更有欣喜——至少,我们现在尝试着去做了。
我们的确应该尝试从发展的、环保的角度想一想,从历史和文化保护的角度试一试,从一味求快的脚步里慢下来,这是一种城市个性,更是一种勇气。
也许,有轨电车终有一天会真正、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作为城市发展的个性印记,它永远不应该被抹去。
未来某天的沈阳街头,年近九旬的“摩电车”沿着岁月的铁轨叮叮当当地驶来,与现代化的有轨电车在夕阳里邂逅,然后擦肩而过……那会是怎样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可惜,因为我们的故意舍弃,我们的城市不会再有这样的镜头。
1925年,沈阳有了第一辆有轨电车。
1958年,沈阳有了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1974年,沈阳大规模拆除“落后”的有轨电车,全部改换成无轨电车。
1998年,一起5死2伤的电车事故成了无轨电车退出沈阳历史舞台的导火索,尽管当时“保留一两条无轨电车线路作为城市发展见证”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电车时代终于寿终正寝。
2011年12月1日,投资达40亿元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在沈阳浑南新区正式拉开序幕,新有轨电车将于2013年6月份正式运营。建成后,沈阳将成为中国有轨电车线路最长的城市。
我们始终拥有值得憧憬的未来,但却常常因一时冲动而亲手毁掉足以为傲的历史,于是,两段有轨电车交集的历史图景不再有。
在无轨、有轨电车全军覆没的日子里,我们创造了更多财富,打造了现代化城市,发明了高速而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但是,当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还有挥之不去的城市病和PM2.5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猛然间意识到,焦急向前的我们,亲手抹掉了电车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却忽略了它的实用、便捷、环保、节能……
直到如今,我们才急迫地意识到:要治理污染、要尊重历史、要保留文化……我们似乎习惯了等到失去时才从别人的提醒里读懂宝贵。
从无轨到有轨,再从有轨到无轨,再从无轨到有轨,我们的发展不断选择方向。我们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都曾经走在时代的前面,我们的电车甚至出口到很多国家,但是,这一次,我们从排头兵变成了潮流的追随者——追随着伦敦、巴黎、雅典……追随着60多个国家240多个城市的有轨电车脚步。
有遗憾,但更有欣喜——至少,我们现在尝试着去做了。
我们的确应该尝试从发展的、环保的角度想一想,从历史和文化保护的角度试一试,从一味求快的脚步里慢下来,这是一种城市个性,更是一种勇气。
也许,有轨电车终有一天会真正、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作为城市发展的个性印记,它永远不应该被抹去。
上海张江有轨电车。 资料片
1958年,沈城有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当年沈阳电车线网密度是中国最大的,拥有车辆仅次于上海,客运量居全国前列;沈阳电车闻名世界,沈阳自产的电车不仅被国内许多城市使用,而且还远销国外……
如果突然把你放置到另一个城市的繁华街头,不告诉你这是哪里,也不允许使用手机定位,周围也没有人,你可能很难辨别出这到底是哪一座城市。自从钢筋混凝土成为城市的主角,自从老城区被三番五次的改造,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只有繁华,没有特别之处让城市有些尴尬。
令人高兴的是,沈阳并未沦为其中,并且在不断丰满自己的特色。 1973年在沈阳全面消失的“摩电车”又要回来了! 12月1日,投资达40亿元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在浑南新区正式拉开序幕,被赋予节能环保、运输力大、安全可靠、造价低廉等美好形容词的有轨电车又回来了!在2013年,这5条新建的有轨电车线路把整个浑南连接起来之后,沈阳也将成为全国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里程最长的城市。
沈阳有轨电车曾居全国之首
1925年直到1973年的半个世纪,有轨电车取代了“马铁”成为沈阳市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风光一时。
1956年起,沈阳开始淘汰部分有轨电车,更换成无轨电车。1958年,沈城有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1974年,有轨电车在沈城消失,而一辆辆无轨电车成为沈阳城当年繁华的见证者。直到1999年6月,无轨电车全部退役。
当沈阳公交迷马添翼给记者讲述沈阳电车的历史时,用自豪的口吻介绍了沈阳电车当年的辉煌:“当年沈阳电车线网密度是中国最大的,拥有车辆仅次于上海,客运量居全国前列;沈阳电车闻名世界,沈阳自产的电车不仅被国内许多城市使用,而且还远销国外……”
电车在沈阳消失的导火索是一起发生在1998年的电车事故。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付电明曾是当年保卫电车的急先锋,记者尝试根据他的回忆,对当年的那起事故进行尽量真实且简练的还原。
那是1998年的一个夏天,某医院正在盖大楼,施工人员把10万伏的临时变压器毫无防护的放在路边,这违反了电车线路的10米以内不允许有高压电出现的规定,属于违章架线。但还没来得及纠正,一辆沈阳牌铰接环路电车就行驶到附近,电车辫子脱落线网,正好搭在了高压线上。车上的乘客并没有察觉到危险,看开门就下车了,当一只脚踏在地上时,悲剧就发生了。跨步电压触电,5位乘客被击倒在地当场死亡。“如果当时司机和售票员或者乘客本人有经验,留在车上,就可以避免触电。但是可惜当时,没有人知道。 ”高级工程师付电明告诉记者。就因为这起事故,“老古董,杀人车”的帽子就被扣在电车头上,同年12月,沈阳客运集团和沈阳市人民政府提出1999年将沈阳12条电车线路的约500辆无轨电车更换为汽车运行,此消息一出,市民有的反对有的支持,报纸连载15天,但最后,沈阳的电车还是没有保住。“其实如果探究这起事故的原因,错并不在电车。”付电明说,这起事故的原因首先是违章架线,然后是因为电车系统以包代管的制度长期积累的安全隐患。“当时,电车车辆和维修的部分都被承包出去,司机和乘务员没有经费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去保养和维护电车这种相对复杂的设备,常年不大修,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中的电车车辆事故频发,电车里面到处漏电不说,甚至从铁西到南湖公园,一趟车就要掉5、6次辫子,当时市民也对电车十分不满。 ”
新电车节能环保并非“老古董”
难道电车真的“老古董”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有60个国家数百个大中城市开通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付电明在国外考察时,也经常看到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大街小巷里,都有电车的身影,甚至在数量和通车里程上,远远大于地铁。就连国内的上海和天津,也纷纷重上有轨电车,以重寻城市旧梦。
付电明介绍,电车跟地铁和轻轨相比,虽然运能不及地铁和轻轨,但电车修建一公里的费用也仅为地铁的二十分之一和轻轨的十分之一。毕竟大多数公交线路不需要地铁和轻轨那么大的运力。
富良是在电车产业中从业40多年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相对于地铁和轻轨来说,电车的建设周期短、占地少,灵活性更好、站距更短,更符合城市街道的布局要求,更可以和地铁协同运行,起到疏散乘客和短途分流的作用。 ”
跟公共汽车相比,低能耗、零污染、噪声小、运量大,都是电车的优越性。付电明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低能耗方面,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直流电机技术的旧款车型也比公共汽车运行成本低很多。以行驶100公里为例,电车消耗能量为120千瓦时,也就是120度电,以一度电5毛钱计算,也就是需要花费60元钱。但是如果是烧柴油的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消耗35升以上的柴油,即使是混合动力最新的燃油技术,可以节省20%的耗油,也要消耗28升左右的柴油,以一升柴油7元钱计算,也至少需要花费200元。两种交通工具的成本差别显而易见。况且现代电车已经采用了新技术,使用交流调速系统,可以在耗电方面比原来节省20%,在刹车制动时,公共汽车是依靠摩擦减速,电车则可以把能量回馈线网,供其它车辆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
在环保方面,无论是汽油、柴油车,还是所谓的环保汽车,都存在污染,对人体不利,而电车却是属于零排放。
在维修方面,电动机结构简单,需要的维护也相应更少。从维修成本上来看,现代有轨电车百公里维修费为24元,而汽车的百公里维修费为100元,虽然电车前期成本大,但是如果按照寿命是普通公共汽车的2到3倍来看,年均摊成本仍然要小于公共汽车。
另外,跟公共汽车相比,电车运行时间准确严格,不会出现久等不来的状况,而且基本不受雨雪天气影响。更适合沈阳这种冬天长时间气温在0度以下的环境,不需要在冬天早晨进行预热,只要通电即可行驶。
“杀人车”:对电车最大的冤枉
电车掉辫子、漏电、停电之后造成阻塞交通,对于这些成见和误解,专业人士自有他们的说法。去到任何一个有电车的城市旅游,马添翼都会特意去坐一次当地的电车,他也常和当地的朋友聊起电车的安全,很少听说有掉辫子的故事。他经过咨询专业人士之后,也知道“辫子”会掉下来多是人为故障,只要管理和维修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至于漏电,付电明告诉记者,在现代电车上,都有漏电检测和漏电保护,另外,有轨电车的车体都是接地的,基本不会发生漏电伤人的事故。据统计,电车出现故障的概率是公共汽车的二十分之一,即使在与汽车混行的路段,由于轨道固定,电车也更不容易发生车祸,发生事故率比公共汽车低70%。
工程师富良也告诉记者:“现代电车相比于过去的传统电车,对环境温度的适应力更强,体积更小,散热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控制系统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控制操作方面也十分简便,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电车水平。”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检测软件都被开发出来,控制系统也更为安全。
马添翼解释:“有些人会担心,一旦恢复有轨电车,容易让我们的城市上空重新织起蜘蛛网,那是因为当时其他的供电线路也都走在地上,多条电线交织在一起,才会看起来十分杂乱,而现在,城市中大部分供电线路都走地下,如果只有电车架线,并不会影响城市的视觉美观。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付电明表示,“这完全取决我们自己的取舍,到底是想要拥有零排放、更安全的有轨电车,还是对那几条电线忍无可忍”。如果在一些重要地段对漫天电线表示无法接受,也可以通过双源技术来解决,比如在车内安装电池,行驶到特定路段之后,把“辫子”降下来,脱线之后仍可以运行,北京的无轨电车就是通过这种技术,让王府井附近的天空得以清静。
“大辫子”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如果单是这些理性的分析还是无法打动你,那么你是否会感性的认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中,电车也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怀旧的温暖。
其实,有轨电车与现代化城市并无冲突,甚至电车还在世界上很多城市中成为一道特立独行的人文景观,比如墨尔本、苏黎世,还有香港。
在乌克兰旅行时,高级工程师付电明被电车的景致深深的感动,那些拉在古建筑上的电线,不但不会显得杂乱,甚至还别有一番味道。特别上当夜晚点亮昏黄的路灯之后,更是让人迷恋不已。其实如果时光流转回上世纪60年代的沈阳,在中街一带,你也一样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
而作为公交迷的马添翼为什么会对电车有如此深的感情,他回答说:“小时候,家门口走5分钟就有一个电车站,那时候逛街、去亲戚家,都是搭乘无轨电车。可是现在,电车已经在沈阳消失12年了,这12年他依然对电车有着无限的怀念,怀念它没有汽油味,噪音小,怀念那宽大的门窗中,路边的如画风景。 ”
马添翼建议,浑南新区属于新城区,铺设有轨线路相对方便,对于老城区,也完全有可能恢复一部分无轨电车,如果嫌有线网不好看,完全可以选择254路这样的线路。他去考察过,254路有85%的路段都在高架桥下,这就完全可以利用高架桥来隐藏线网,如果在其它地段实在不能架设线网,就可以采用双源技术来实现电车的运营。
曾贯穿着沈阳主要街区的电车,见证了沈阳的发展,也曾陪伴沈阳人走过70多个春秋,他们为市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默默地为沈阳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电车,除了经济和环保外,更是一种城市印记和人文情怀。 记者 张阿春
1958年,沈城有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当年沈阳电车线网密度是中国最大的,拥有车辆仅次于上海,客运量居全国前列;沈阳电车闻名世界,沈阳自产的电车不仅被国内许多城市使用,而且还远销国外……
如果突然把你放置到另一个城市的繁华街头,不告诉你这是哪里,也不允许使用手机定位,周围也没有人,你可能很难辨别出这到底是哪一座城市。自从钢筋混凝土成为城市的主角,自从老城区被三番五次的改造,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只有繁华,没有特别之处让城市有些尴尬。
令人高兴的是,沈阳并未沦为其中,并且在不断丰满自己的特色。 1973年在沈阳全面消失的“摩电车”又要回来了! 12月1日,投资达40亿元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在浑南新区正式拉开序幕,被赋予节能环保、运输力大、安全可靠、造价低廉等美好形容词的有轨电车又回来了!在2013年,这5条新建的有轨电车线路把整个浑南连接起来之后,沈阳也将成为全国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里程最长的城市。
沈阳有轨电车曾居全国之首
1925年直到1973年的半个世纪,有轨电车取代了“马铁”成为沈阳市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风光一时。
1956年起,沈阳开始淘汰部分有轨电车,更换成无轨电车。1958年,沈城有自己的电车公司,拥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之首。 1974年,有轨电车在沈城消失,而一辆辆无轨电车成为沈阳城当年繁华的见证者。直到1999年6月,无轨电车全部退役。
当沈阳公交迷马添翼给记者讲述沈阳电车的历史时,用自豪的口吻介绍了沈阳电车当年的辉煌:“当年沈阳电车线网密度是中国最大的,拥有车辆仅次于上海,客运量居全国前列;沈阳电车闻名世界,沈阳自产的电车不仅被国内许多城市使用,而且还远销国外……”
电车在沈阳消失的导火索是一起发生在1998年的电车事故。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付电明曾是当年保卫电车的急先锋,记者尝试根据他的回忆,对当年的那起事故进行尽量真实且简练的还原。
那是1998年的一个夏天,某医院正在盖大楼,施工人员把10万伏的临时变压器毫无防护的放在路边,这违反了电车线路的10米以内不允许有高压电出现的规定,属于违章架线。但还没来得及纠正,一辆沈阳牌铰接环路电车就行驶到附近,电车辫子脱落线网,正好搭在了高压线上。车上的乘客并没有察觉到危险,看开门就下车了,当一只脚踏在地上时,悲剧就发生了。跨步电压触电,5位乘客被击倒在地当场死亡。“如果当时司机和售票员或者乘客本人有经验,留在车上,就可以避免触电。但是可惜当时,没有人知道。 ”高级工程师付电明告诉记者。就因为这起事故,“老古董,杀人车”的帽子就被扣在电车头上,同年12月,沈阳客运集团和沈阳市人民政府提出1999年将沈阳12条电车线路的约500辆无轨电车更换为汽车运行,此消息一出,市民有的反对有的支持,报纸连载15天,但最后,沈阳的电车还是没有保住。“其实如果探究这起事故的原因,错并不在电车。”付电明说,这起事故的原因首先是违章架线,然后是因为电车系统以包代管的制度长期积累的安全隐患。“当时,电车车辆和维修的部分都被承包出去,司机和乘务员没有经费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去保养和维护电车这种相对复杂的设备,常年不大修,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中的电车车辆事故频发,电车里面到处漏电不说,甚至从铁西到南湖公园,一趟车就要掉5、6次辫子,当时市民也对电车十分不满。 ”
新电车节能环保并非“老古董”
难道电车真的“老古董”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有60个国家数百个大中城市开通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付电明在国外考察时,也经常看到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大街小巷里,都有电车的身影,甚至在数量和通车里程上,远远大于地铁。就连国内的上海和天津,也纷纷重上有轨电车,以重寻城市旧梦。
付电明介绍,电车跟地铁和轻轨相比,虽然运能不及地铁和轻轨,但电车修建一公里的费用也仅为地铁的二十分之一和轻轨的十分之一。毕竟大多数公交线路不需要地铁和轻轨那么大的运力。
富良是在电车产业中从业40多年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相对于地铁和轻轨来说,电车的建设周期短、占地少,灵活性更好、站距更短,更符合城市街道的布局要求,更可以和地铁协同运行,起到疏散乘客和短途分流的作用。 ”
跟公共汽车相比,低能耗、零污染、噪声小、运量大,都是电车的优越性。付电明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低能耗方面,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使用直流电机技术的旧款车型也比公共汽车运行成本低很多。以行驶100公里为例,电车消耗能量为120千瓦时,也就是120度电,以一度电5毛钱计算,也就是需要花费60元钱。但是如果是烧柴油的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消耗35升以上的柴油,即使是混合动力最新的燃油技术,可以节省20%的耗油,也要消耗28升左右的柴油,以一升柴油7元钱计算,也至少需要花费200元。两种交通工具的成本差别显而易见。况且现代电车已经采用了新技术,使用交流调速系统,可以在耗电方面比原来节省20%,在刹车制动时,公共汽车是依靠摩擦减速,电车则可以把能量回馈线网,供其它车辆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
在环保方面,无论是汽油、柴油车,还是所谓的环保汽车,都存在污染,对人体不利,而电车却是属于零排放。
在维修方面,电动机结构简单,需要的维护也相应更少。从维修成本上来看,现代有轨电车百公里维修费为24元,而汽车的百公里维修费为100元,虽然电车前期成本大,但是如果按照寿命是普通公共汽车的2到3倍来看,年均摊成本仍然要小于公共汽车。
另外,跟公共汽车相比,电车运行时间准确严格,不会出现久等不来的状况,而且基本不受雨雪天气影响。更适合沈阳这种冬天长时间气温在0度以下的环境,不需要在冬天早晨进行预热,只要通电即可行驶。
“杀人车”:对电车最大的冤枉
电车掉辫子、漏电、停电之后造成阻塞交通,对于这些成见和误解,专业人士自有他们的说法。去到任何一个有电车的城市旅游,马添翼都会特意去坐一次当地的电车,他也常和当地的朋友聊起电车的安全,很少听说有掉辫子的故事。他经过咨询专业人士之后,也知道“辫子”会掉下来多是人为故障,只要管理和维修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至于漏电,付电明告诉记者,在现代电车上,都有漏电检测和漏电保护,另外,有轨电车的车体都是接地的,基本不会发生漏电伤人的事故。据统计,电车出现故障的概率是公共汽车的二十分之一,即使在与汽车混行的路段,由于轨道固定,电车也更不容易发生车祸,发生事故率比公共汽车低70%。
工程师富良也告诉记者:“现代电车相比于过去的传统电车,对环境温度的适应力更强,体积更小,散热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控制系统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控制操作方面也十分简便,在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电车水平。”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检测软件都被开发出来,控制系统也更为安全。
马添翼解释:“有些人会担心,一旦恢复有轨电车,容易让我们的城市上空重新织起蜘蛛网,那是因为当时其他的供电线路也都走在地上,多条电线交织在一起,才会看起来十分杂乱,而现在,城市中大部分供电线路都走地下,如果只有电车架线,并不会影响城市的视觉美观。 ”但是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付电明表示,“这完全取决我们自己的取舍,到底是想要拥有零排放、更安全的有轨电车,还是对那几条电线忍无可忍”。如果在一些重要地段对漫天电线表示无法接受,也可以通过双源技术来解决,比如在车内安装电池,行驶到特定路段之后,把“辫子”降下来,脱线之后仍可以运行,北京的无轨电车就是通过这种技术,让王府井附近的天空得以清静。
“大辫子”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如果单是这些理性的分析还是无法打动你,那么你是否会感性的认为,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中,电车也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怀旧的温暖。
其实,有轨电车与现代化城市并无冲突,甚至电车还在世界上很多城市中成为一道特立独行的人文景观,比如墨尔本、苏黎世,还有香港。
在乌克兰旅行时,高级工程师付电明被电车的景致深深的感动,那些拉在古建筑上的电线,不但不会显得杂乱,甚至还别有一番味道。特别上当夜晚点亮昏黄的路灯之后,更是让人迷恋不已。其实如果时光流转回上世纪60年代的沈阳,在中街一带,你也一样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
而作为公交迷的马添翼为什么会对电车有如此深的感情,他回答说:“小时候,家门口走5分钟就有一个电车站,那时候逛街、去亲戚家,都是搭乘无轨电车。可是现在,电车已经在沈阳消失12年了,这12年他依然对电车有着无限的怀念,怀念它没有汽油味,噪音小,怀念那宽大的门窗中,路边的如画风景。 ”
马添翼建议,浑南新区属于新城区,铺设有轨线路相对方便,对于老城区,也完全有可能恢复一部分无轨电车,如果嫌有线网不好看,完全可以选择254路这样的线路。他去考察过,254路有85%的路段都在高架桥下,这就完全可以利用高架桥来隐藏线网,如果在其它地段实在不能架设线网,就可以采用双源技术来实现电车的运营。
曾贯穿着沈阳主要街区的电车,见证了沈阳的发展,也曾陪伴沈阳人走过70多个春秋,他们为市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默默地为沈阳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电车,除了经济和环保外,更是一种城市印记和人文情怀。 记者 张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