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日历本,一天一页地撕掉。为了充盈沈阳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一页一页的“日历”拾起,将其装订成册,为的是给历史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
上周日,记者陪一名外地同学乘公交车行驶到天后宫站时,他突然发问“‘天后宫’现在还有吗?具体位置在哪?”记者一时语塞:“有是肯定没有了,但原址在哪真说不清。”过后回想有些汗颜——沈阳人居然对家园的文物古迹都说不清楚!
经调查,目前沈阳仍有大量车站名和地名以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物为名,如大北门、小北门、山东庙、斗姆宫等等。这些建筑物或文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后来随岁月而流逝。有多少沈阳人能说出其一二,并掌握其历史建筑的具体位置?恐怕寥寥无几。因此,为这些消失的历史建筑建立标识,提高沈阳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大为必要。
历史遗迹标识在国内其他城市很常见
为文物立标识,目前在沈阳仅限于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如中山路上的辽宁宾馆、省军区院内的东北大学女生宿舍等等。但为消失的建筑遗迹设立标识却不曾有。而在外地,这种标识却很常见。
记者前不久在杭州出差时发现,这里不仅加强对现有文物的保护,同时非常重视对消失的文物的挖掘,比如对于以“武林门”命名的广场或商场,正不思其解之时,在街头却发现一块石碑,旁边衬以灌木绿化,十分美观,上书“武林门简介”,介绍武林门是古杭州的北大门,也是京杭运河杭州的起点,南宋时期这里是集市,商业十分发达。石碑与周边环境形成一处街头景点,占地面积不大,很美观,让人一目了然。
文物标识将有效扼制古建筑“复建风”
古建筑“复建风”当前在各地愈演愈烈,尤其一些地区将“复建”视为“发财树”。起初是北京圆明园要复建,接着是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然后是洛阳开建考古遗址公园,而据媒体报道,杭州也正积极推进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的建设。
繁华古都纵使绻缱千年也已是昔日盛景,复建得再华美,也无法还原历史的古风遗韵。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复制。前不久,沈城一媒体爆出有人提出要复建沈阳清代的九个城门,在9月26日举行的沈阳瓮城遗址揭幕仪式研讨会上受到省、市学者的一致反对,理由是,沈阳的交通和现代化建设已经不允许复建,同时,众多因素制约,根本无法修建如旧。
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声能表示,如沈阳原来的钟楼在如今的商业城交通路口,鼓楼在兴隆大家庭的路口,重建根本不可能,但在两个商业繁华之地各立个标识,让人们在游逛之余对文物标识稍加驻足,文化之义立现。
专家:标识应与环境相匹配,信息量要大
沈阳1986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一宫两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沈阳已发现文物古迹1100余处,从数量上不逊于其他历史名城,但保护工作却任重而道远。“文化不是用来压箱底的,人人都要共享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说。
消失文物的标识,可以唤起历史的记忆,同时也可增进人们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从而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对于标识的制作,李声能表示,标识形式可以多样,如果仅立个碑,上面写几个字,未免单调。可以博采众长,当然,应与周边环境搭配得合理一些最好,装饰绿化要得体,形成街头小景观最好不过。此外,内容信息量要大,比如,大南门,建于什么时期,原先叫什么门,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件,或者附近地区具有哪些功用等等,要起到增加市民知识储量的作用。
历史不是日历本,一天一页地撕掉。为了充盈沈阳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一页一页的“日历”拾起,将其装订成册,为的是给市民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 |